易经风水网您的位置: 主页 > 新闻 > 媒体报道 > 正文

中国风水文化序言

中国风水文化序言

 

在一个极其重视生存智慧的国度里,中国人通过体察自然界江河竟流,山川俯仰的变化,从而格物致如,精心选择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,形成了专门研究居住环境与营建布局之间关系的学科,即是风水学。

 

风水文化源于中国,是中国传统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博大精深,源远流长,几千年来一直闪耀着神秘的幽光。十七世纪以后,风水文化走向世界,并在世界各地破土发芽、开花结果;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,风水热席卷全球,形成一种令人深思的文化现象。

 

风水又称堪舆,风与水是自然界万物的两个代表,堪代表高处,舆代表低处,表明地势的变化与自然环境,风水用抽象的气来解释自然环境。认为按照气的运动变化规律,也即按自然的秩序采取自然的行动,就会获得平安与快乐。在地理学中,这阴阳二气交流而生出各种变化。

 

风水术是一种有关城市、村镇、住宅、园林等建筑环境的基本理论与规划设计的理论,它集自然地理学、建筑景观学、心理学、美学等知识于一体,运用于古代建筑 规划之中,它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,注重建筑本身的布局安排。从时空的角度考察人体与自然地理环境,地极磁波变化的关系,力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。

 

风水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,是中国传统宇宙观、自然观、环境观、审美观的一种反映,它将自然生态环境、人为环境、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等,进行全盘考 虑,可以认为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景观设计理论和东方的环境科学。凡有环境的地方必有风水,风水理论体现了人对环境的感知,是人类心理需求与行为准则在景 观中的映射,在提倡景观设计人文关怀的今天,了解人的行为心理与风水理论之间的对应关系,并分析这种关系,对于人们从古老的风水理论中吸取精华,并运用于 景观设计是大有裨益的。

 

风水作为一种传统文化,经历了原始社会、母系氏族、父系氏族、奴隶社会、封建社会,这样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,风水文化的精髓部分作为一门比较特殊的自然科 学,接受着人类社会活动的检验,正是因为它有着极强的应用价值,风水文化在人类社会中,广泛流传和超强的生命力,说明了它的理论基础和哲学内涵,不但与现 代科学不矛盾,反而说明了它的科学含量,完全可以立足于众学之中。

 

风水学最初是作为帝王的御用水,应用于指导城邑、宫殿、陵址等的修建活动之中,风水学自唐宋而兴盛,而且根据周易的原理,乘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的前身司 南流行而流行,形成了以理法为主的福建派,及以为主的江西派两大流派,逐渐导入民间,而风水理论体系也逐渐完善,在社会的文明进程中作用凸显。

世间任何事物都是在自然规律轨道上发展的,风水学说的理论与实践正是遵循这个发展规律,论述天人合一的基本原则,最后达到人与自然保持平衡和谐的境地,为人类居住环境的选择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,提供了指导性的规范理论。

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,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,现代建筑模式与古代建筑模式相比,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而这些变化,只是人类生活观念的 变化,是人类建筑规划行为的变化,绝不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,更不是大自然运动规律的变化,所以传统的风水理论,即便在人类进入高科技阶段的今天,仍然可 以指导人类选择大自然,利用大自然,改造大自然,顺应大自然。但是运用传统的风水理论,进行现代风水应用,必须采取理论在实践应用中变通的方法。

 

风水概说

 

风水是从古代沿袭至今的,一种传统文化现象。风水不仅是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,它成为一种文化现象,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,对风水的内涵,古今学者又是如何认识的呢?

风水又称堪舆,堪原意为地突,是指地的高处,代表地形;地负载万物如同大车,古人称车为舆,所以舆是假借以代表地物,堪舆的意思就是研究地形、地物的学 问。历史最先给风水下定义的是晋代的郭璞,他在《葬书》中说:葬者,成生气也,气乘风是散,界水则止。古人聚之使不散,行之使有止,姑谓之风水。清人则气 止而风无,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,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,以藏风之地为次等,这就是说,风水是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,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,才能 得到生气。

 

在郭璞之前,风水还有其他名称形法,《汉书 艺文志》有形法类,其中载录有《宫宅地形》二十卷;此外,又有称风水为青囊、青乌、相宅、地理等。在论及风水界时,既要充分理解和吸收学术界的最新成果,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。

 

风水的核心便是探求建筑的择地,方位、布局与天道自然,人类命运的协调关系;它将中国古老哲学命题,天人合一等引入建筑,其注意力不是放在人类行为如何制 约环境上?而是注意人类对环境的感应,并指导人如何按这些感应来解决建筑的选址乃至建造。在这里,位置的选择、平面安排以及空间布置,无不遵从某种图案与 秩序:天的秩序,地的秩序、人体的秩序。如此,人才能与住屋与整个自然环境融为一体,从而获取心理上的平衡。风水是人类环境的客观存在,周公全书上意指 天、地、山川、土木等自然景观,选择风水的学问就是风水术。风水术是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实践,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门方术。中国的老百姓习惯上把风水与风水术 混称为一,约定俗成。

 

风水是古人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门学问,但究竟为什么古人将此称为风水,却众说不一,风水术是古代术数的一种,阴阳辩证乃所有术数类的理论基础, 风水术也不例外。水是任何说明不可缺少的,河流犹如人体内流动的血液,有阳必有阴,人体中除血液外还有一样东西非常重要,中医学把它称为气,指人体各种机 能活动的动力。由此可见,这种似乎看不见摸不着的气,对人体是何等的重要。

 

根据宇宙全息统一规律,大地既有如人之血液的河流,必然就有与人类之气对应的大地之气,晋代风水鼻祖郭璞的《葬书》,开宗明就说,葬者,乘生气也,生气行 平地中,发而生乎万物,可见生气是在地中运行着的,能促使万物奋发向上,由宇宙辐射而来的一种高能物资。蒋平阶在《水龙经》论气机妙运时说,太始唯一气, 莫先于水,水中积浊,逐成山川。经云:气者,水之于父母体于父母;本骸得气,遗体受于;盖生者,气之聚凝;结者成骨,死而独留;姑葬者,反气内骨;以因所 生之道也。经曰:气乘风和散,界水则止;古人聚之使不散,行之使有止。由此可见,风水所论之气,有朴素的唯物论色彩,气是构成世界本原的元素,它变化无 穷、变成山、变成水,在天空周流,在地下运行,滋生万物。

 

既然生气,如此重要,如何观察它使用它呢?气之来有水以導之,气之止有水以界之,气之聚无风以散之。要得水、要藏风、得水为上,藏风次之。所以郭璞说,古 人聚之使不散,行之使有止,故谓之风水。由于生气的来与止、聚与散,无不与风、水有关,古人才将研究如何利用大地之生气的这门术数,称之为风水。

 

风水历史·1

风水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,原始社会的人类对种种自然规律没有理性上的认识,但是为了生存,他们必须生活在气候及水土比较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地方,这 是一种适应性选择。到了殷周时期,已经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相地活动,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,就有大量的关于建筑的卜辞,如作邑、作案、作宗庙、作宫室、作 塘等等。先民对居所的要求是地势,要取一定坡度台阶地,地形要选在河床边,土质要干燥,地基要坚实,水源要充足,水质要纯净,交通要方便,四周要有林木, 环境要幽雅,这些条件都要通过相地才能达到,后世风水师很推崇这一套。

 

《墨子·辞过》中说,古之民,未知为宫室时,就陵阜而居,穴而處。所谓陵阜,就是河流的台阶地带。许多考古遗址都是靠近水边的土坡上发现,先民生活在这样 的地带,容易取水和捕鱼,也不会受到洪水的淹没,这正是后世风水师提倡的,近水而居原则。先秦相宅活动一方面是相活人居所,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。《尚书· 召诏序》说:成王在豊,欲宅洛邑,使召公先相宅,这是相阳宅。《孝经·丧亲》记载,卜其宅兆而安厝也,这是相阴宅,这里都是用占卜的方式择定地点。先秦的 贤君盘庚,公刘,周公等人,在相地实践中都做过贡献。周朝时期,周武王营建洛邑时,就是请周公用一种占卜的形式,来解释风水学上的许多问题,风水师很推崇 秦惠王的异母兄弟愕里子,传说他曾经预测自己的墓地两侧,将会有天王宫殿,并都应验了。

 

战国时期,各类学术的兴起,加之《周易》与阴阳五行学术的发展,以仰观天文,俯察地理为主导,建立起来的学术思想,使人们常常把地理上的方位形状,同天上 星晨相对应,并对地球磁场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研究。司南就是在这个时期发明的,指南针的出现对方位的认定有了准确的指示器。从甲骨卜辞和《诗经》看,商周时 代已经对地形及水文有了明确的划分,陆地分成山、阜、丘、原、陵、冈;河床地带分成兆、厂、渚、浒、淡;水域类型有川、泉、河、涧、沼、泽、江、汜、沱 等。

 

《尚书·禹贡》是中国第一部区域地理专著,它以天然的山川、河流、海岸为界,将疆域划分为九个大的自然区,称为九州,还按照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,记述 了黄河、淮河、长江,三大流域间的20多座山岭,为后世风水师的龙脉说提供了依据。《山海经》是中国第一部堪称,上古地理百科全书的文献,它由《山经》、 《海经》、《大荒经》三部分组成。《山经》又称《五藏山经》,它依东南西北中方位,记述了447座山,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山岳地理专著。

 

在先秦的时候,还有很多书籍成为后世风水学说的根据,《管子》一书的《地员》、《地度》、《地数》等篇目是杰出的地学论文。《地员篇》论述了地势、地形、 土壤、水文并以五土配五音,后来发展为五音五行的风水观念。《地数》记述了土地表层与里层的相应关系,指出山上有赭者,其下有铁,上有铅者,其下有银,上 有丹沙者,其下有黄金;上有慈石者,其下有铜金;土地的表里关系,正是后世风水师所想探讨的。

 

《周礼》一书记载了,与风水密切相关的土宜法;《司徒》篇说: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,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,以阜人民,以蕃鸟兽,以毓草木,以任土 事。这就是说以各种土地适宜于各类人民,鸟兽、草木的法则,辨别十二地区域中各物名号,以便选择人们的居处,知道趁利避害,使人民旺盛,使鸟兽繁殖、使草 木生长。

 

土宜在先秦是通行的术语和方法,后世的风水先生很推崇土宜法,宣扬天地对应观念,将天空与地面区域附会,划分十二区域,作为判别吉凶的依据。由此可见,先秦的相地知识为风水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。

 

风水历史·2

 

风水术形成于秦汉时期,在这个时期内大规模的宫室建为风水术的形成,创造了物质前提,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孟喜、京房等人的易学理论为风水以及一切术数 提供了理论与方法。特别是东汉神学思潮,使得建筑中各种禁忌与迷信越发盛行,如起宅盖房必择日,太岁头上不能动土,已成为阳宅建筑中,必须遵循的重要规 则。

 

秦代有了地脉观念,秦统一后,派蒙恬修长城,开驰道;秦始皇死后,赵高矫诏逼令蒙恬自杀;当时,民间传说蒙恬之死是因为他绝地脉所致。司马迁在《史记蒙恬 列传》对这种说法提出了异议,恬为名将,不以此时强諫,振百姓之急,养老存孤,务修衆庶之和,而阿意兴功,此其兄弟遇诛,不亦宜乎,何乃罪地脉哉。

 

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不仅承袭了以往的土宜观念,而且更加具体,同时开始有了气的观念,这也包括王气观念。《晋书元帝纪》谈到南京地理时说:秦始皇时,望气 者说‘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’。故始皇东游以压之,改其地曰秣陵;堑北山以绝其势。根据《太平寰宇记》记载,秦代的长水县有一座山,秦始皇听术士说山上有 王气,便派了一批死囚去挖山,囚徒们受不了劳苦,一哄而散。

 

秦代营建了巨大的土木工程,有阳宅、阿房(pang)宫,又有阴宅始皇陵。阿房宫占地近300里,离宫别馆遍布在山谷,以南山为宫门,以樊川做池子,阿房 宫前殿可以坐近万人,始皇陵动用70万民夫,挖空了历山,穿透了三重息壤,规模之大,可谓空前绝后,这两大工程的实施,说明秦代相地水平是相当高的。

 

这一时期阴宅风水理论也在渐渐形成,例如韩信年轻时,母亲死后就选择高出宽敞地葬母,后来他功成名就,封为楚王。秦末还有个李仲翔的故事,他三次梦见有人告诉他,葬地的山形如同川字,会战死。李仲翔不信,汉初在狄道战死。

 

汉武帝时,司马迁不相信风水,他游江淮,上会稽,探禹穴,窥九嶷,浮于沉湘,北涉汶泗,走遍了名山大川,他在《史记》中不讲风水,但是汉武帝时有了堪舆 家,《史记》记载汉武帝聚会占家,问某人可娶否,堪舆家说不可,这时的堪舆家不是风水师,而是上观天文,下察地理的占卜之士。

 

东汉民风很重视丧葬,这必然导致风水观念的发生。王充的《论衡》中就详细叙述了葬礼的忌讳。当时有个故事,可以说明对风水的重视,东汉末年,江东豪强孙坚 四处寻访墓地葬父亲,有个异人对他说,你是想当百世诸侯,还是想当四世皇帝。孙坚说,想当皇帝。异人就指点了他,孙坚按照异人指出的地形埋葬了父亲,后来 孙坚的后代孙权至孙皓四世称帝。

 

东汉人非常注重居住环境,《后汉书》提到的家居原则是居有良田广宅,背山临流,沟池环瞥,竹木周布,场圃筑前,果园樕后,这在后世都成为阳宅的基本理论。 汉代是一个充斥禁忌的时代,有时日、方位、太岁、东西益宅、刑徒上坟等各种禁忌;墓上装饰有避邪用的石兽,镇墓文。与风水活动频繁的同时,秦汉时期还出现 了一批有关风水的专著,如《堪舆金匱》、《宫宅地形》、《周公卜宅经》、《图宅术》、《大衍元基》、《葬历》等等。这些都表明,秦汉时期风水术已经完成 了,从实践到理论的形成过程,也可以称为风水学了。

 

  风水历史·3

风水定型于秦汉,随之而来的魏晋南北朝时代,是它继续发展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,可以从两方面来观察,一方面是墓葬风水的盛行,特别表现为著名择葬术 士,和葬术书籍的集中出现。墓葬风水应是对葬地的选择,与人事相关的凶吉预测,当时的民众视死如生,把冢当作家的翻版,墓穴也称阴宅。《礼记·杂记》介绍 了先秦的丧葬礼仪有大夫卜宅与葬日的一道程序,这个宅,就是所谓阴宅,意思是说大夫死了,要请筮人或卜人为他卜择葬地与葬期。

 

商周时人什么事情都用卜,这个现象变不突出,秦汉的风水实例,相墓的比例也很低。魏晋南北朝给人的印象则是葬术盛行,《晋书·羊祜传》说,术士看出羊祜祖 坟上有天子气,吓得羊祜连忙掘断地势,破坏风水,免得皇帝听说后像秦始皇一样,要灭他全族,后来,术士又来看已经毁坏的地形,说是,尚出折臂三公,其后羊 祜果然坠马折臂,并且做到太傅,位居三公。东晋名将陶侃,想葬长辈时家里走失了一头牛,有人告诉他,牛眠睡在某处,又说此地风水很好,用来葬亲,子孙大 吉。陶侃便将牛卧之地选为墓穴,日后官至征西大将。折臂三公和牛眠地,都是风水史上有名的典故,透过他们,可以看见时人对相占阴宅的迷信程度。

 

因为相信的人多,专攻此道者也多,曹魏时的管辂,被后人推为风水业的开山鼻祖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管辂传》里,记有一段他从地形和方位的角度,来判断葬地凶 吉的理论,还有人说用格盘选择葬地,也是从他开始,现在流传的《管氏地理指蒙》,就是托名管辂而作。管辂之后,西晋的郭璞是占墓名家,《晋书·郭璞传》里 记有两例他的占墓故事,但都不涉及吉凶,反倒可以看出,郭璞对于地势、水文、方向、环境、这些知识确实有研究,托名管辂所著的《管氏地理指蒙》以及《郭璞 古本葬经》都是后人奉为经典的风水著作。

 

魏晋时期风水理论在应用性意义上,有了更加精要而完善的阐述,特别表现在风水,这个名称的正式出现,其要点,大体上都可以郭璞《葬书》中做出归纳,这就是生气说,藏风得水说,地形藏气说,方位说,生气感应说,这成为时人与后人,追求理想葬地的理论依据。

 

这些观点有的直接来自《周易》,生气感应说的根源是《易传·文言》的同声相应,同气相感,有的是经过《周易》总结与提炼过的古人择居经验和知识,把藏风聚 水说同《诗经》中公刘择邑的 故事作一对照,便不难看出其承续关系。而从整体上讲其实都是《周易》原理,在风水领域内的具体发扬和定义化,所以,以郭璞《葬书》为代表的魏晋风水观念。 在易版风水的理论发展史上,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。

 

魏晋南北朝时期,地学发展出现了一本传世著作《水经注》。早在三国时期,就有人写了《水经》,这是中国第一部技术全国性范围内水系的专著但是内容过于简 扼。北魏的郦道元,依据《水经》而作《水经注》,所记河流水道1252条,注文达30万字是《水经》原书字数的30倍。《水经注》对山陵、原汲,泽薮、火 山、温泉都有记述,内容十分丰富,所记山川形胜,如《水经注易水》是这样记载先秦时的燕宫遗址。一水经故安城西侧,城南注易水,夹塘崇峻,遂岸高深,左右 百步,有二钓台,参差交峙,迢递相望,更为佳观矣。这段文字描述了建筑与山水景观之间的和谐,正是风水师所津津乐道的风水宝地。

 

魏晋南北朝时期,是中国风水学说传播的重要时期,出现了不少风水大家,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郭璞,他的《葬书》将从传统的相地术中抽出,对风水下了定义,并全 面构架起风水理论,奠定了后世风水的基础。他首倡的风水之法,‘得水为上,藏风次之’;迄今已经传承了一千七百多年,中国人习惯把郭璞称为风水鼻祖。

 

风水历史·4

 

隋唐时期,中国风水学说有了很大的发展,从那时候起,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,宫宅、乡村、墓葬都不同程度,受到风水学说方面的影响。

 

隋文帝杨坚是个比较开明的皇帝,他对风水术持怀疑态度,有人在他面前兜售风水,他毫不客气的说,我家祖坟所占地方,如果说不吉利,可我当了皇帝;如果说吉 利,我的兄弟又是打仗死的,说客无以为对。皇帝可以不信,下面的大臣相信的就很多,隋宰相杨恭仁准备迁移祖辈的葬地,请了著名的相地家卜地,这些人各有一 套,杨恭仁不知听谁的好,他就秘密派人回家乡取来葬地四角的土各一斗,并在历书上写着地的形势,相地家们都没说准,有个叫舒绰的说‘此土尺外有五谷,得其 一即是福地,世为公侯’。杨恭仁请舒绰到其地察看,挖地七尺,果然发现一洞穴,这里原来是粟田,蚂蚁啄而成穴,杨恭仁于是重赏了舒绰。

 

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鼎盛时期,各种学术也广泛兴起,同时更加促进了风水理论的发展,形成较完善的理论体系,当时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风水,出现了张 说,浮屠泓,司马头陀、杨筠松、丘延翰、曾文遄等一大批名师,其中以杨筠松最负盛名,他把宫廷的风水书籍带出,到江西一带传播,弟子盈门,对民间风水勘 察,起到了全面推广的作用。唐玄宗也相信风水,《大唐新语》、《太平广记》中,有很多风水的记录,唐代设有司天监,专门看天文现象,因此司天监里的官员必 须懂风水,杨筠松就在司天监任过职,唐僖宗封他为国师,官至金紫光禄大夫,专门负责灵台地理事物,

可见唐代的风水不但民间相信,朝廷也更是重视。当时风水在西北也盛行,敦煌一带有许多风水师,当地流传一本《诸杂推五胜阴阳宅图经》,书中提倡房屋向阳、 居高、邻水的原则。唐朝的相地知识逐进科学化,李吉甫在《元和郡县志》的序文中,批评过去的地学家,“饰州邦而叙人物,因丘墓而征鬼神,涼于異端,莫切根 要”。李吉甫在书中,对山川形胜描写得很具体,如“函谷关城,路在谷中;神险如函,故以为名;其中劣通,东西十五里;绝岸壁立,崖上柏林阴谷中,殆不见天 日;东自崤山西至潼津,通名函谷,号曰天险”,后世风水师经常模仿这种文笔描写地理。到了唐代,相地活动与风水术日益分化,风水术侧偏重于看坟地,迷信色 彩十分严重,据《通典》引《开元礼》记载,唐代不论是官人还是庶人,只要死了,都要卜宅兆、卜葬日,这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习俗。

 

唐代风水术大盛,连皇帝都感到惊讶,《旧唐书》卷《李绛传》记载唐宪宗问李绛:“卜筮之事,習者罕精,或中或否,近日风尚,尤更崇尚,何也。”李绛也不知 道怎么样回答,其实,在国力强盛、文化发达的唐朝,竟然有那么多人青睐风水术,这个现象是不好解释的,要回答还是得从封建社会内部寻找答案。五代时期,钱 镠曾任镇海节度使,在苏南和浙江一带形成割据势力,以后又建立了吴越政权,当时他准备修建广牙城,大公府有个术士前来游说,王若改旧城为新城,国家的命运 只有一百年,如果填筑西湖以修城,国家就会有一千年命运。钱镠不客气的回答;‘我只想改旧为新,国运也有一百年,我也就心满意足了’。后来吴越国果真只存 在了99年,这个术士真的言中了,但是他主张填西湖,这种做法与风水一般观念相矛盾。风水术是不主张填湖的,还好钱镠没有听信这位风水先生的话,给后世留 下一个美丽的西湖,美丽的杭州。

 

风水历史·5

 

宋代盛行风水术,出现了许多名师和要籍,朝廷设有司天监,将一些风水名家纳入其中,杨惟德、吴景鸾等风水名家都曾被授司天监监正,担负相度风水,相阴阳,定方向,诹吉兴工等事。

宋朝陈抟、邵康节、朱熹以及蔡元定等著名的易学家,还对风水进行阐释和认定,随着风水著作相继出版,从而出现了,形法派和理气派为主体的,风水学理论价构 体系。形法派也叫形势宗,其基本思路是根据地貌形势来判断居住凶吉,所谓“以形势为身体,以泉水为血脉,以土地为皮肉,以草木为毛发,以舍屋为衣服,以门 户为冠带,若得若斯,是事典雅,乃得上吉”;说白一点,就是把安家立冢(zhong)的自然环境,看成是和人类身体一样的有机体,以各种参数的协调配合, 作为理想风水。

 

形法派的观点比较多的来自于前人的择居知识和审美经验,历史上很多建筑大师乃至成千上万的工匠,都不懂易学和风水,但是他们的设计和营造往往与形法派的结论相同。很多都邑王城、帝王陵墓和园林名胜的环境选择,或利用改造,都被形势派用倒轧账的办法举为实例。

 

理气派也名理派或理气宗,一般多以五代北宋之际的陈抟为该派宗师,此外宋代的王伋,也是并驾齐称的风水大师,著有《心经》、《问答语录》等和托名郭璞撰述 的《青囊海角经》同为理气派的经典文献。陈抟和王伋原籍都是沃野千里的大平原,看不见峦体连冈的形势,于是便另壁蹊径开谈风水,基本思路是从五行八卦的方 位,生克的观念入手,虚拟的煞数宜忌代替现实,也有八卦、干支、天星、五行四大纲目。

 

形、理两派既有相对独立的体系,又有朴素推衍的一面,形派也讲方位测向,五行占法,理派也讲天星地形,水诀穴法,在进入操作时,多是掺杂在一起使用,这又 是什么原因呢 ?形势是眼见为实的客观存在,一说就懂,如果不把易理、卦气这些听起来玄妙深奥的东西加进去,他就不能称为大师了,反之,方位、卦象、阴阳、律吕这些东西 都是耳听为虚的抽象符号,乃至纯虚构的概念,如果不借助现实的自然环境和建成的营造成果来落实,那就要被当作江湖骗子赶走了。

 

宋徽宗是一个很相信风水的皇帝,他原先没有儿子,有个叫刘混康的术士告诉他:‘京师西北隅地势过低,如培柱增高,当得多男之喜’。宋徽宗就命令大兴土木, 叠起冈阜,后来果然得了儿子,徽宗就更加相信风水术了,改筑延福宫,又命灵素择地,修剪上清宝篆宫,劳民伤财,导致国库空虚,国力下降,政权衰败。

 

在宋代讲究丧葬,是民间很普遍的事情。《朱子家礼》说,老百姓死后,三月而葬,先把地形选择好,在择日开茔。宋代也注重住宅建设,首先是外环境,其次是内 环境,住宅有良好的内外环境,有利于人们颐养及治学。宋代建房也有许多禁忌,认为应当选择吉日,否则有灾祸。值得注意的是宋代记载风水的文件不是出自风水 师之手,而是由很传统的学者撰写,如高似孙、洪迈、袁采等人,他们根据积累的生活经验,写出了为民族所赞同的治世要言,不是没有道理的。宋代北方出现了几 个少数民族国家,当金朝强盛时,蒙古首领臣服于金,当时蒙古境内有一小山,气势不凡。有一天,金朝负责望气的官员,发现那座山有帝王之气,就奏请皇帝把这 座山运到金中都,以铲除蒙古人的王气,于是派遣了大批兵卒掘凿此山,把它运到中都。

 

元代是风水术低落时期,没有什么特别的发展,至元二十八年即公元1291年,在各路衙门设立阴阳学,括天下阴阳户口,仍立各路教官有精于艺者,岁贡各一人,国有艺能,则于司天台内许令近侍,这是元代风水的唯一亮点。

 

 

风水历史·6

 

到了明代,风水术开始泛滥,不仅帝王将相重视风水,风水也走向民间,逐渐成为民俗的一部分,稍微有点经济能力的人家,无论居宅或坟冢的营造,都要先请阴阳 先生看风水。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,为都城的风水花了不少精力。金陵城外诸山,都面向城内,有朝拱之意,只是牛首山和太平门外的花山,背对城垣,没有拱卫 之意,朱元璋为此怅然不乐,传说他命令刑部带着刑具,将牛首山痛打一百棍,在牛鼻处凿洞用铁索穿过,使牛首山势转向内,同时在花山上大肆伐木使山秃黄。

 

朱元璋曾有意建都北平,认为北平依山凭眺,俯视中原;近接陕中尧、舜、周文之脉,远树控制边外之威,比金陵更加雄壮。但是大臣们认为,元朝建都北平,地气 已尽,南京是兴王本基,而且宫殿已成,没有必要迁都,而且古人说在德不在险,加上战事还没有最后结束,不要移都北平。朱元璋这个出身于游方和尚的皇帝只好 作罢。后来明成祖把都城迁到北京,在营建北京的过程中,始终是按照风水观念进行的。通过内战夺得自己侄子建文帝王位的永乐皇帝朱棣,在下决心迁都北京后, 便处心积虑地设法毁掉元朝苦心经营的风水,在元朝的宫殿上,建起了景山,也叫镇山,桥上的御道盘龙石被凿掉,连金水河也被弃毁。当时翰林大学士宋讷曾有诗 写道‘御桥路坏盘龙石,金水河成饮马沟’。

 

明成祖对风水术有偏好,他曾多次召见风水师,一次,一位风水师当着他面,用量天度地之物,说某地下有石头如虎,成祖信以为真。明成祖还派许多风水师,为自 己卜寿陵。廖均卿、游朝宗等人来到昌平县后,相得那里的一座山很吉祥,成祖亲自视察,改名为天寿山。当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,动摇着明王朝的江山时,崇祯 皇帝就派专人到陕西米脂县去平毁李自成的祖坟,想借风水的法宝来割断蒸蒸日上的生气,而从李自成一头来说,当他农民起义军攻占凤阳朱氏老家以后,一把大火 烧毁了崇祯祖辈的皇陵,结果出于历史的安排,崇祯自缢煤山,李自成兵败身死。

 

作为一种依据一定理念,来进行操作的风水,自身也在世俗化的过程中,变得更加琐碎庸俗,《金瓶梅》第六十二回写,西门庆为李瓶儿办丧葬,再请阴阳徐先生来 看批书,讲出来的煞冲迎斩之局和,避免冲犯的方法,荒诞不堪,已完全堕落成江湖骗子,诈财混饭的手段。同风水逐渐走向衰落的实际相适应,明代的风水著述虽 然很多,但是从总体上讲,除了在文献保存整理方面所建树,在某些分支方面有所发挥以外,理论上已告停滞,这些读物中值得一提的,是蒋平阶编写的《水龙 经》,蒋平阶是一个松江人,那地方无山可言,但是水系丰富,所以该书的宗旨就是把水当山看待,所谓水积如山脉之住,水流如山脉之动,告诉人们如何根据,水 的走向和变化找到生气,从而成为在无山之地开谈风水的经典。

 

明朝还有个风水大师,这就是刘基,刘基字伯温,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战略家,精通风水之术,在民间传说中被描绘成仙风道骨,足智多谋,是个诸葛亮式 的传奇人物,刘伯温看风水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。此外,明代时期的风水读物,有关府署、庙宇、桥梁、街道、住宅、里巷等,城镇建筑的占断内容,大幅度上 升,人文景观的形势盖过了自然环境,这是同社会走向城市化的趋势相适应的。

 

 

风水历史·7

 

清朝是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,但是在汉化过程中,也接受了风水学说,并进一步得到了发展,通过对各类风水学说书籍的收集整理,以及学者们的不断探研,风水 理论已相当完备,风水师的勘查活动已普及到从帝王宫殿到城乡民宅各类场所。清代设有司天监,除负责观天象记天文外,还负责修建陵墓的堪舆工作,因为清代各 皇帝都笃信风水,很重视陵墓方位,墓修得好,有重赏,修得不好,处以极刑。据《九朝东华录》记载,康熙四年,朝廷指责司天监汤若望等人,没有看好山向,没 有选择好日期,本来要对汤若望等人凌迟处决,但是考虑到勘测永陵等陵墓风水有功,免了死罪。清朝还设有国师府,共有400多名国师,这些国师因为得到优厚 的俸禄,所以一生都死心塌地地为王朝为皇帝效劳。国师府的任务是王朝找到好的风水宝地,安排好使用方法,另外是破坏民间的地理风水,这是封建王朝的统治 者,应用地理风水这门无形学说,作为他们统治工具的一个例证。

 

风水术有很强的随机性,创始于不同地貌环境的风水流派,所宣扬的不同的风水观,都是同一定的客观条件相联系的,不同时代的风水理念和关注重点,也不一样。清代的风水占断,大多与科学功名的得失相关。

 

清代民间普通讲究风水,以士人为重,《儒林外史》记载,范进的母亲死后,范进请阴阳先生写七单,当时的阴阳先生是职业术士,专替丧家推算殓葬日辰,看风 水、相地脉、替人家选择吉日。七单是记载死者入殓时辰,触犯禁倒和七七日期的单子,为了谢风水,范进花了不少银子,阴阳先生说当年山向不利,只好把棺材搁 在家里没有埋葬,终日打听风水宝地,以图得到吉祥的后果。

 

清朝对阳宅建筑也是很讲究的,北方人修四合院,大门都开在院子正面的前左角,称为青龙门。风水先生称这样的结构为坎宅巽门,最吉利,住在这种院子里的人在 心理上很满足,认为有无形的东西在保佑他们,实际上他们的命运都不一样,穷的、富的、破产的、发达的、死人的、多子的,并不是由院子的朝向所决定。

 

清朝在风水文化中的一个巨大贡献就是把风水文化传到国外,满足了一部分西方人对东方神秘古国的好奇心,大概从十六世纪开始,西方来华的传教士便把中国风水文化带到欧洲,英国学者认为,中国的风水文化是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,以近代科学的眼光看待中国风水术数。

 

英国贵族是最早接受中国风水文化的一群,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祖居布莱尼姆宫,便有铭文记述,当年清朝委派风水师为其城堡祖居作风水布局,风水师除了为丘吉 尔家族,安排了城堡的风水布局之外,也为丘吉尔家族在其阳宅旁边,安排了一个家族墓园,自此之后,丘吉尔家族的兴盛,便于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在二十世纪 初,还有一些风水方面的传闻,国民政府移都南京后,北京出现谣言说北京的国都数运已经走到尽头了,北京只有三朝定都的运气,证据是内城前三门的名称,正阳 门表示元朝末年的至正年号,崇文门表示明朝末年的崇祯年号,宣武门表示清朝末年的宣统年号,三门已尽,再也不适宜建都了。

 

纵观历史,先秦是风水学说的孕育时期,宋代时盛行时期,明清是泛滥时期,二十世纪以来风水学在旧中国大有市场,解放后理论上受到沉重打击,实践中却还在不 断运用。近年来,随着国际上对风水的重视,以及它的适用性,使风水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新的活力,当代是风水整合更新时期,应取其精华,剔除糟粕,结合现 代自然科学,实事求是地作出科学评价和阐释,从而更好地让其为人类造福。

 

儒家伦理与风水

 

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礼治社会,封建伦理制度长期盛行,尤其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伦理影响深广,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的各个层面,风水也不例外,在其 思想体系和空间结构中,深深地烙下了儒家伦理的印痕。孝敬父母,这是天下人都应遵同的准则之一,儒家特别重视丧葬之礼,父母死了要举行隆重的丧事,甚至要 守孝三年,风水术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,一些风水书籍,每每引用儒家祖师爷孔子、程颐、朱熹的论述来宣传风水术。

 

三纲五常是封建时代所提倡的,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,三纲是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;五常是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风水术中的三纲是气脉、明堂、水 口;五常是龙、穴、砂、水、向,三纲五常是个整体,相互联系。风水中借此来概括其主要内容,对此难免有牵强之感,可见风水为了自身的生存和传播,不得不向 儒家思想体系靠拢。

 

风水术讲究天、地、人三才,三才中以地才最重要。《管氏地理指蒙》卷二说,三才之道,地道为独重,盖凡在天之篦,莫不由于地,而人则有以相论者,有以心论 者,有以命论者,然相生于心,心複生命,命虽在天,其本则根于地。这段话是说,人命在天,人本在地,凡附着于天的东西,都是由天所决定的,这是对天命观的 肯定,是唯心论的继续,也是相地术重视地道的原因。

 

风水在看龙脉时,由远及近,逐次寻找太祖山、太宗山、少祖山、少宗山、父母山、直至正穴,其构成体系就像一个家族一样,五代才出服。寻龙时追根溯源,从祖 宗之山找起,表明龙脉悠远,龙气深厚,通常祖山、宗山为山之源,父母之山为本穴所在山脉之入首处。《博山篇》在论龙时,就是先论祖宗后论父母的,寻龙法: 寻祖宗,寻父母

祖宗,所居极高之方,父母所居中高之方,龙身回顾祖山作朝,此乃回势,势之顺逆论大江水,正侧逆顺,祖山之水皆可到堂,顾祖者远为优。这表明寻龙不仅要寻祖宗父母之山,而且各山要对祖山有回顾之情,有向心聚合之感,仍体现出宗法观念中的忠孝思想。

 

早在唐代,卜应天的《雪心赋》就指出过山脉的祖孙联属关系,迢迢山发迹,由祖宗而生子生孙,自本根而分支分派。清代孟浩对此句话所作的注解是迢迢遥远貌, 发迹,山之出身处也;祖宗,山之本也;子孙,山之支也;故山之迢迢发迹而来,必先起祖宗之而后分干分枝,相传而去,亦由人之由祖宗而后生子孙也。

 

风水很讲究形势上的等级秩序,认为最好的地理形势,好像皇帝接见群臣的仪式,皇帝坐在宝座上,两边是侍从,后有威严的屏风,前有桌案,远有朝臣,所以,风 水在选地时,就喜欢类似的地形。后有层层屏障的靠山,左右两侧有侍卫之砂,前有案山,再远处是朝拱之山,风水认为,龙脉周围应有屏蔽护卫,否则主龙孤单, 最好的护脉形势是后有托的有送的,旁有护的有缠的,托多护多缠多,龙神大贵。风水中还按砂的排列情况,分侍砂、卫砂、近砂、朝砂,侍、卫、迎、朝的礼制体 系,完全是从如家伦理中借来的,是一种主仆尊卑观念的体系。

 

由于风水把好的地理形势,视为众星捧月之势,或为拱迎天子之势,所以有人干脆把好的风水地,看成宝座形、太师椅形等等,这同样是风水中的人文成分。所以这 些都说明,风水在很大程度上,秉承了儒家的伦理体系,同时也提醒人们,风水之所以能在古代中国长期盛行,也离不开儒家的保护。

 

风水与封建统治

 

风水术认为,一个政权的兴衰,与一定的地气有关,这就是所谓的王气说。某个人要当上君王了,他的住宅及其祖坟上,会出现异象王气,预示着他的暴发,如果有 人破坏王气,他也就当不成君王了,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很相信这一套。秦始皇当政时,赋役繁重,民不聊生,他自感政权不稳,害怕有人会颠覆秦帝国,传说秦始皇 东游到了江苏龙目湖,发现湖中有天子气,勃然大怒,命令赭衣徒凿湖中的长土冈,掘断其气,从此,龙目湖一带,就被人称为丹徒,这就是江苏丹徒县名称的由 来。

 

《坪尘后录》记载,唐朝有个自号,太白山人的院士,向金州刺史崔尧封报告,说金州北牛山有王气,当时,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,已经建立了大齐政权,年号金 统,太白山人说只要掘破牛山,黄巢就会自败,崔尧封大喜,与州县诸官商量,派遣几个县的上万民工挖牛山,挖了一个多月,挖出了一个石桶,桶中有一头黄兽和 一把剑,崔尧封将此事报告给唐僖宗,僖宗封他为检校司徒博陵侯。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,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,这些例子说明,是如何极力讨好封建统治者,由 于风水把王朝的兴衰,与地气的好坏联系在一起,以致历代统治者,在兴都立国时,无不重视风水的作用。

 

北京城原始聚落的形成,纯粹是出于地理位置上的原因,当时并没有考虑风水的作用,是个在自然优选的基础上,生成的枢纽性城市,虽然它的某些选址特征与风水 聚落的选址,有一定的貌然暗含之处,然而,后世文人为了封建统治的需要,对北京城的风水大加赞赏。元代蒙古族巴图南,为了劝忽必烈南下,极力赞誉北京的地 势,幽燕之地,龙盘虎踞,形势雄伟,南控江淮,北连朔漠,且天子必居中,以受四方朝见,忽必烈果然迁都北京。元代士人陶宗仪在《南村辍耕录》中对北京的宏 观形势,作有类似的描述:右擁太行,左注沧海,抚中原;正南面,枕居庸,奠朔方。

 

明初,朱元璋攻下北平,问大臣可否在此建都,翰林修撰鲍频及臣僚们说“胡主起自大漠,立国在燕及是百年地气已尽,南京兴王之地,不必改圖”。明成祖在靖难 之役取得皇位后,臣僚们知他有意留在北京,于是有上书说“伏惟北京,塑上龙兴之地,北枕居庸,西峙太行,东连山海,俯视中原,沃野千里,山川形势,足以控 制四夷制天下,成帝王万世之都也。”

 

明万历年间编修的《顺天府志》,也肯定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形势,“燕环沧海以为池,擁太行以为险,枕居庸面居中以制外,襟河济而举重以驭轻,东西贡道来万国之朝宗,西北诸关壮九边之雉堞,万平强衍,百世治安。”

 

南京城的形势,在历史上也颇受推崇,朱元璋定都南京,很重视风水,由刘基等人相地,精心营建而成,上乃命刘基等卜地定,作新宫于钟山之阳,在旧城东白下门之外二里许,故增筑新城,东北尽钟山之趾,延亘周回凡五十余里,规制雄壮,尽据山川胜焉。

清代顾炎武等名士认为,天下为都者,莫过于北京、南京二地,其著作《日下旧闻考》引《杨文敏集》说“天下山川形势,雄伟壮丽,可为京都者,莫逾金陵,至若 地势宽厚,关塞险固,总扼中原之夷眶者,又莫过燕蓟。虽云长安崤函之固,洛邑为天下之中,要之帝王都会,为亿万年太平悠久之基,莫金陵,燕蓟若也。”

 

风水理论有个主要观点,就是天人合一,自从注入了天人合一思想后,风水就围绕着王朝统治进行,五行中央的土代表了君主,黄色也成了御用之色,为了说明上天 垂象,把天象也套了下来,中央当然是紫微宫,中心就是紫微星,而皇帝当然就是紫微星下凡的地上代表,天上的星斗都围着紫微星转,也正是因为封建统治者的参 与,风水学说在中国流行千年而不衰。

 

阳宅风水

 

重视人类居住的地方,这是中华本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,《宅经》一开篇就指出了居住的宅,对于人类的重要性。夫宅者,乃是阴阳之枢纽,人伦之轨模,凡人 所居 无不在宅,故宅者,人之本。《宅经》还引用《子夏》说,“人因宅而立,宅因人得存,人宅相扶,感通天地,故不可独信命也。”其意思是说阳宅对于人来说太重 要了,人因宅而安,因宅而立,宅因人而存,人与宅息息相关,相互感通,宅的好坏不是天命决定的,而是人为选择的结果,因此,人之居宅,大须慎择。

 

人的居宅可以分为城居和乡居。宋代黄妙应《博山篇》,论阳宅中说,‘看城居,论入局,论明堂、论水曲、论卑高、论广狭、论门庭、论比屋;看乡居,论胎息、 论阴阳、论缓急、论沉浮、论起伏、论龙虎、论缠托、论朝案、论城郭、论水口。’在选择城居和乡居的环境时,其侧重点有所不同,城居比较讲究明堂的广狭,门 庭的大小,地基的高低,水流的形状以及邻屋的排比等。乡居则比较讲究,形局的完整,阴阳胎息的生成,气之沉浮和水口的形势等。

 

《阳宅十书》是一部集阳宅理论与实践之大成的代表性著作,其中的论宅外形就谈到阳宅与大地山河的重要关系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gjyjfs.com/yjfs/news/mtbd/201212132148.html

返回顶部
热点文章
设计师:你千万不能逃风水课!
为何说父母就是家里的神?
已婚和想结婚者:女方的生日很重要
误定财位会带来严重后果
室内最容易被忽视的十大“凶气”
直观评价上风上水的好地方
今年炒股的朋友该如何旺财
好风水如何修身养性?
现在企业的管理
图片新闻
龙年到来了黄界龙大
龙年到来了黄界龙大
黄界龙院长应邀出席
黄界龙院长应邀出席
黄界龙院长2012年4月在
黄界龙院长2012年4月在
黄界龙院长在京钓鱼
黄界龙院长在京钓鱼
黄界龙院长与妙波老
黄界龙院长与妙波老
黄界龙院长出席桂林
黄界龙院长出席桂林
易经风水:黄界龙大
易经风水:黄界龙大
黄界龙老师教你起名
黄界龙老师教你起名
风水讲命:命是万物之
风水讲命:命是万物之
罗和平:罗和平的神
罗和平:罗和平的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