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-12-06 15:12国际(香港)易经风水研究院
易经风水:韩非智慧:善战有因,跟着你有肉吃
原文: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,而欲人之善射也,乃下令曰:“人之有狐疑之讼者,令之射的,中之者胜,不中者负。”令下而人皆疾习射,日夜不休。及与秦人战,大败之,以人之善战射也。《韩非子:内储说上》
大意:李悝任魏文侯的上党太守,希望百姓都善于射术,便下令说:“如果有些似是而非的诉讼案件难以决断的时候,就令他们比射箭,射中的就胜,射不中的就负”.命令刚一下达,人们都日夜不停的练习射箭。等到与秦国交战时候,大败敌人,就是因为人人善射的原因。
所以,韩非总结说“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,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”.(如果奖赏太少,又不一定能得到,部下便会丧失活力,如果奖赏丰厚,且确实可能获得,那么部下一定会拼命努力。奖赏有保证才能提高士气)
读书体会:李悝这招看着眼熟吧,两千多年以后同样是一姓李的将军-李云龙同志用过:为了让战士们练兵,叫人杀了猪让炊事班煮了,热气腾腾的,在当时那 个吃饭都不饱的年代,那才叫诱惑。让人扔手榴弹,谁能扔到那个筐里就可以吃肉,当然还有其它强项的也可以吃肉,达不到的怎么办?对不起,到一边闻味去。于 是,李云龙手下的兵,个个军事技术过硬…
如何提高部下的士气呢?这是组织管理的重点,也是自古以来令领导者头痛的问题。根据西方的“期望理论”,提高士气决定于三项要素的乘积。就是一、成功的机率;二、报酬的确实度;三、报酬的魅力;说通俗点也就是奖励要“看的见、摸的到、能实现。”
所谓“无利不起早”,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。基于这种想法,领导者就要以赏罚来控制人,驾驭人。我相信确实有为了远大理想而舍生忘死的 人,也相信那些想吃肉的李云龙的兵们同样都想把日本鬼子赶出去;但不能否认,利也是人行动的一大动机。与此故事相呼应还有一故事:楚汉争霸时,投靠了刘邦 的陈平对西楚霸王项羽的评价:大意是项羽表面上很爱他的士兵,他的士兵生病他也会因此落泪,但当他要奖赏他的将士时却特别吝啬,手里拿着发给下属的“印 鉴”(相当于公章、任命书)连印鉴的角都磨光了,却迟迟不肯发下去。下属得不到应该有的赏赐,就会觉得他并不是真的爱惜他的下属,连看见士兵流泪的事也显 得虚伪了。时间一长,英雄的“本色”会被下属看的很清楚,跟着他的人越来越少。
现在有个有趣的现象: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候,不管企业领导人是如何完成原始积累的(这个不重要,英雄不问出处嘛)你去看看他们的宣传,都在提用“好 的企业文化吸引人,以精神鼓舞人,以良好的发展前景留住人”.提精神的多,提利益的少。但如果企业没有发展,没有不错的待遇,估计是留不住任何人的。除了 老板外,如果某天一猎头公司打电话给你,“有间公司准备以您现在两倍的offer请您去做某某总监,”您还坐的住吗?
义者,利也。义不过是将来的“利”.外交上都在讲没有永运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,何况企业和人之间。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连霸王这样这么有个人魅力的 人,下面的人都会因为利益而背叛他,那么不愿意拿出有竞争力待遇的企业家,背叛的人还会少吗?所以,还是要向李悝和李云龙同志学习,让你的下属“跟着你有 肉吃”,还有不打胜仗的道理吗?!
孔子到底穷不穷?
孔子说,君子固穷。
意思就说,君子就应该守住贫困,意志坚定不被困难打败。
孔子本身是不是穷人呢?这个问题有待探讨。首先孔子的家世还是不错的,他自称是周文王的后代,怎么说也是个没落贵族,他的父亲是有名的大力士,也做过小官,所以从小他就有闲情逸致去学礼仪。
后来孔子当了老师,他是收费的,每个弟子都要收费。比如一挂腊肉等等,而孔子有几千个学生,有宰予,有颜回,有子路、子夏、公西华等等,虽然每人交的东西不等,但至少孔子基本上还是能吃到肉的。
孔子首先不用劳作,当樊迟问农,孔子说,我不如老农,樊迟问圃,又说,不如老圃,难怪毛主席说孔子是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。
孔子是一个很讲究吃的人。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,而且肉割得不好,都不想吃,最让人受不了的,他连座位都挑,如果坐的地方不当,他就不吃饭,应该说这些 都是资产阶级的坏毛病,所以他至少有点闲钱来装小资。同时他说,听完韶乐以后,三月不知肉味。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,三个月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,虽然有些 夸张,但是从另外一面反映出了孔子在这三个月当中没少吃肉。
孔子是一个有车阶级,他周游列国的时候都要用到车,虽然很可能只是一架牛车,但是车应该不小,至少还有专门的车夫,子路就担当他的车夫,可同时孔子又小气得不得了,他的学生颜回死掉了,他都舍不得拿车资给他换棺材。
孔子也不清高,阳货想见孔子,就给他送了一头猪,孔子就不得不去见他。阳货听说孔子生了个儿子,就给他送了一条鲤鱼,结果孔子的儿子就叫孔鲤。在这点上,孔子很明白一定要跟有钱阶级搞好关系,知识分子只是知识分子,如果没有钱,什么也办不成。
归根结底,孔子并不是穷,穷字在古文里还有困的意思,孔子说的穷,是指政治上不得志,而不是生活上的贫困,不过春秋战国时候的情况很奇怪的,比如乞丐齐人都有一妻一妾,所以吃得上肉也不一定是富人,而吃不上肉的也不一定是穷人。
综上所述,孔子到底穷不穷,还真的一时说不清楚,但穷不穷,是心理上的一种状态,这种状态,只有孔子自己知道了。
老子和孔子为什么要打架?
“如果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,你会帮助谁?”这是清华大学2010年在上海自主招生的一道面试题。据报载,此题一出,很多考生立刻就晕了。帮助老子打孔子?不对。帮助孔子打老子?也不对。总之,让人左右为难,一头雾水。
|
这道题出得确实有点“雷”。孔子是儒家的代表,老子是道家的代表。孔子和老子,都是中国古代的先哲。孔子主张积极入世,老子主张清静无为;孔子讲究进取, 老子讲究避让;孔子讲在顺境中怎么做,老子讲在逆境中怎么活。他们的基本主张虽然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,但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,都对中国的哲学研究 和思想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。让我们帮助任何一方去打架,都于情不忍,于理不通。
再说,老子和孔子,为什么要打架呢?论住地,孔子是鲁国人,老子是楚国人,两个人相距几千里,一辈子可能连面都没有见过。论工作,孔子在自己的家里办学, 老子在国家的图书馆里管书。不在一起评职称,也不在一起搞课题。而且他们的主要著作,都是发表于自己去世之后。没有利益之争,也没有观点碰撞。难以想象, 孔子会带着一群人,千里迢迢去找老子打架。消极避世的老子,更不会挽起袖子,要与孔子争个高低。
这样一想,我们就明白了,要孔子和老子打架的,不是别人,而是那些出题的老师。如今的人生,几乎都要通过考试来决定。谁能算得清,从小学、中学到大学,一 共参加过多少场考试?学生想通过考试,老师想考倒学生。考与被考,便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博弈和斗争。成千上万的考生,悬梁刺股,恨不得把全天下所有的答案都 背得滚瓜烂熟。成千上万的老师,则搜肠刮肚,绞尽脑汁,想出奇形怪状的考题,来捉弄和为难学生。就像这次清华大学的面试题,不仅要“老子和孔子打架”,而 且还提出“怎样把一根不折断的火柴摆成三角形”。这不是明摆着强人所难吗?一根直棍,怎么能够变成三角?但你不能不答,你不答,或者答得不合考官的意,你 就拿不到上大学的通行证。
更重要的是,你不能回答的问题,不等于别人不能回答。比如这“老子和孔子打架”,有些人的答案就非常巧妙。河南大学教授、《百家讲坛》主讲人王立群的答案 是:“如果是我,我中立。我不可能帮哪一方,我不能用儒家否定道家,也不能用道家否定儒家。”作家方英文的答案是:“我帮孔子,因为孔子弱,老子会打太极 拳。”还有网友回答:“出题的老师帮谁,我就帮助谁。”“或者谁也不要帮,赶紧拨打110。”
可能,出题者的本意,就是要考验考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综合知识水平。要帮助老子或者孔子打架,首先要了解老子和孔子。在分析和评价这些历史先哲的过程中,也便展示出自己思维和表达的基本功。但不管怎么说,这种“雷人”的题目在招考中还是不出为好。
经典:欣赏老子和孔子别样风情
“如果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,你会帮助谁?”这是清华大学2010年在上海自主招生的一道面试题。据报道,此题一出,很多考生立刻就懵了。帮助老子打孔子?不对。帮助孔子打老子?也不对。什么也不答,更不对。真让人左右为难,一头雾水。
|
这道题出得确实有点怪。孔子是儒家的代表,老子是道家的代表。孔子和老子,都是中国古代的先哲。孔子主张积极入世,老子主张清静无为;孔子讲究进取,老子 讲究避让;孔子讲在顺境中怎么做,老子讲在逆境中怎么活。他们的基本主张虽然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,但他们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,都对中国的哲学研究 和思想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。让我们帮助任何一方去打架,都于情不忍,于理不通。
老子孔子
再说,老子和孔子,为什么要打架呢?论年龄,孔子出生在公元前479年,老子出生在公元前500年,两人相差20多岁。论住地,孔子是鲁国人,老子是楚国 人,两个人相距几千里,一辈子可能连面都没有见过。论工作,孔子在自己的家里办学,老子在国家的图书馆里管书。不在一起评职称,也不在一起搞课题。而且他 们的主要著作,都是发表于去世之后。没有利益之争,也没有观点碰撞。难以想象,孔子会带着一群人,千里迢迢去找老子打架。消极避世的老子,更不会挽起袖 子,要与孔子争个高低。
这样一想,我们就明白了,要孔子和老子打架的,不是别人,而是那些出题的老师。如今的人生,几乎都要通过考试来决定。谁能算得清,从小学、中学到大学,一 共参加过多少场考试?学生想通过考试,老师想考倒学生。考与被考,便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博弈和斗争。成万上亿的考生,悬梁刺股,恨不得把全天下所有的答案都 背得滚瓜烂熟。成千上万的老师,则绞尽脑汁,想出奇形怪状的考题,来捉弄和为难学生。就像这次清华大学的面试,不仅要“老子和孔子打架”,而且还提出“怎 样把一根不折断的火柴摆成三角形”。这不是明摆着强人所难吗?一根直棍,怎么能够变成三角?但你不能不答,你不答,或者答得不合考官的意,你就拿不到上大 学的通行证。
更重要的是,你不能回答的问题,不等于别人不能回答。比如这道“老子和孔子打架”,有些人的答案就非常巧妙。河南大学教授、《百家讲坛》主讲人王立群的答 案是:“如果是我,我中立。我不可能帮哪一方,我不能用儒家否定道家,也不能用道家否定儒家。”作家方英文的答案是:“我帮孔子,因为孔子弱,老子会打太 极拳。”还有网友回答:“出题的老师帮谁,我就帮助谁。”“谁也不要帮,赶紧拨打110。”
可能,出题者的本意,就是要考验考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综合知识水平。要帮助老子或者孔子打架,首先要了解老子和孔子。在分析和评价这些历史先哲的过程中,也便展示出了自己思维和表达的基本功。
“老子和孔子打架”的考题,告诉了我们几个道理:第一,时代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了;第二,社会的矛盾越来越复杂了;第三,世界的变化越来越离奇了;第四,人生的考验越来越严峻了。市场无义,考场无情,要想过上好日子,只有积极去应对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gjyjfs.com/yjfs/cysc/yxzx/201212061972.html
返回顶部文章来源:未知
2012-12-06